冰箱不是垃圾桶
每個美國人每年丟棄約73公斤食物!忙碌生活讓冰箱變垃圾桶!
在美國,約31%的食物供應最終被浪費。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(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, WRI)最新報告指出,平均每位美國人每年丟棄約73公斤食物,相當於一個四口之家每年浪費約3,000美元。雖然前拜登政府已於2024年推出全國性減廢政策,並訂下在2030年前將食物浪費減半的目標,但家庭端浪費仍佔整體浪費約35%,是減廢行動中最具挑戰的環節之一。
導致大量食物被浪費的原因,並非缺乏環保意識,而是現代生活過於忙碌,讓「管理食物」變成一種奢侈。
忙碌生活成浪費元凶 行為改變必須「更容易」
WRI透過2項全國性調查與模擬超市行為實驗,並以「動機—機會—能力(Motivation–Opportunity–Ability)」架構解析美國家庭浪費的根本原因。結果發現,雖然多數美國人了解食物浪費對環境與金錢的危害,但真正影響行為的並不是意識,而是缺乏時間與技能去妥善管理食物。
報告指出,美國家庭浪費食物的四大主因包括:
1、忘記或沒注意到食物的存在
2、不知道剩食或即將過期食物該如何處理
3、煮太多吃不完
4、太忙而無法管理食物
這些看似瑣碎的行為,構成了浪費的核心。相比之下,英國、澳洲與荷蘭等國家更常因食物放太久或份量過多而丟棄;美國人則更傾向因「忙碌」而忽略冰箱裡的食材,或在疲憊的工作日後選擇外食,讓家中食物逐漸變成垃圾。
根據WRI報告,打造「不浪費」食物系統可從以下四個方向著手:
1、讓食物看得見:零售商與家庭可使用標籤、App或冰箱感測器追蹤食材狀況。
2、讓剩食更有價值:透過創意食譜與冷凍保存教學,降低人們對剩食的抗拒。
3、讓忙碌的人更容易計畫:導入餐盒、個人化餐單與智慧購物籃,協助民眾在採買前減量。
4、讓企業與政策一起行動:製造端可延長保鮮期限、政府則推動日期標示標準化,減少誤丟食物。
系統性解方才是關鍵
WRI全球食品、土地與水資源總監Crystal Davis強調:「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家庭。食物浪費是系統性問題,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。若能讓減少浪費的行為變得『不費力』,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實踐。」
美國社會的挑戰不僅在於教育民眾節約食物,更在於如何設計出讓忙碌現代人能「自然減廢」的環境與制度。當節省食物變成一種更聰明、更便利的選擇,而非額外負擔,食物浪費或許才能真正從日常中消失。
看來需要一台智慧型錢包告訴你花錢後的使用效應,時時提醒你吃完後才可以再買!
資料來源:食力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