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裝價值的認知,找出共同利益 在課程中,我總是鼓勵學員踴躍提出各種實務上的問題。其中有一題特別常見也特別經典:「客戶預算有限、包裝空間有限,卻要求通過最高標準的道路測試,這該怎麼設計才能達標?」這就像是拿廉價航空的票價,卻想享受商務艙的待遇!其實,這一題不只是考驗包裝設計,更是在考驗「包裝的合理性判斷」。大多數客戶並不清楚「承受多少力,就要做多少保護」的基本邏輯,只會覺得:「我有編預算,你就該幫我做到。」我的建議是:先提供現行包裝的檢測數據,再拿出達標道路測試所需包裝的檢測報告,讓客戶看見兩者的差距與選擇。這其實就是商業談判中非常實用的「錨定法」——又稱比較法。特別是面對不熟悉測試規範的客戶時,清楚簡單的比較是說服的關鍵,而且所有關鍵數字一定要放大、明確地說明。沒錯!很多技術問題,其實要用「素人語言」來解釋,千萬不要用「秀才遇到兵」的方式去爭執,那只會讓雙方都挫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