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料的隱憂
這週末研讀了再生塑膠一些文獻,有些想法分享.
包裝商學院 No.33
再生的宿命:當回收變成另一個垃圾
近年來,許多企業積極導入回收塑膠再利用,希望藉此減少廢棄物、響應環保。
但在實務上,我們卻常見另一種現象:
省下材料,卻浪費更多電力,最後還製造出不耐用的垃圾。
這正是回收塑膠的「再生宿命」。
根據歐盟塑膠協會(Plastics Europe, 2024)的報告,再生塑膠在歐洲的平均回收比例雖達到26%,但實際再製產品的壽命平均僅為原料塑膠的40%。同時,每製造1噸再生塑膠所需的能源,比想像中高出約30%,原因在於熔融、過濾與除雜過程的高耗電。
塑膠在重複熔融與加工過程中,其分子鏈會斷裂、性能下降,強度與韌性隨之減弱。
為了讓產品「看起來像新的一樣」,製造商往往需要加入更多穩定劑、色料與能源。
結果,加工成本不降反升;甚至有研究指出,低品質再生料產品的平均報廢時間縮短了一半,最終仍成為下一個垃圾。
我們應該重新思考:「再生」是否真能帶來永續?
答案在於設計思維的轉變。
真正的環保,並非單純使用回收料,而是從源頭減量、結構設計、模組化、單一材質化等方向,去延長材料的生命週期。
唯有讓再生材料進入有價值的循環,才稱得上「再生」。
否則,我們只是在花更多成本,做出下一個垃圾。
■結語
永續,不只是材料的選擇,更是思考的深度。
根據國際能源署(IEA, 2023)估算,若全球塑膠再製產業的能源效率提升10%,每年可減少高達2.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這意味著,只要改變設計、提升循環效率,再生不必是宿命,也能成為價值的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