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環包裝的力量
包裝商學院26:
景氣寒冬裡,包裝如何成為企業的暖流
最近不少客戶都說:「景氣真的不好,訂單變少、價格壓力又大。」
這句話的背後,其實藏著企業最深的焦慮──不敢投資、怕庫存、想降成本。
但在這樣的環境下,「包裝」反而能成為他們的暖流。
因為在寒冬時期,企業更需要的是降低風險、減少浪費、提升效率的方案。
我們若能幫客戶從「包材」思維轉成「經營」思維,就能創造新的價值。
案例1:起而行綠能公司 — 用再生包材換現金流
這家生產電動車充電樁的公司,面對景氣放緩時採取了「減塑即降本」策略。
他們用再生木屑板材取代塑膠緩衝材,雖然單箱差價略多,但整體運輸體積減少8%,而且可以循環使用十多次,再加上EPR費用降低,一年為企業節省了超過15%的包裝支出。
●他們不靠削價競爭,而靠設計創造利潤。
●案例2:亞馬遜免煩惱包裝 — 降本、減退貨、提體驗
亞馬遜在經濟波動期間推動「Frustration-Free Packaging」,
要求供應商重新設計包裝,做到免刀、免膠帶、可回收,並縮小包裝尺寸。
結果:
平均體積縮小32%
退貨率降低16%
每年節省運輸成本上億美元
●他們讓包裝從「成本」變成「物流策略」。
●案例3:日本花王 — 微縮包裝創造新銷售節奏
在2008金融危機後,日本花王推出「小容量+可補充包」策略。
這讓消費者能以低價格入手,卻因方便與習慣而增加回購頻率。
企業同時減少了生產與運輸成本,創造了新的穩定銷售模式。
●包裝設計成了帶動消費節奏的「無聲行銷」。
■結語:
景氣差不是問題,怕的是沒有策略。
在市場寒冬中,能幫客戶「省錢、省空間、省風險」的包裝設計,
就是企業最需要的一把火。
■「會省錢的設計不稀奇,能幫客戶創造現金流的包裝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