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碳包裝從縮小體積做起
包裝商學院23.
好朋友常問我:「你最近又在忙些什麼研究啊?」
我都笑著回答:「還是在分析包裝技術,只是多了點觀察與分享。」
的確,包裝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特別是在進入 AIoT(智慧物聯)時代 後,更是如此。
誇張一點說:你可以一天不吃飯,但絕對不能一天沒手機!
回想早期的商業模式:
是「先生產 → 再銷售 → 出貨 → 收款」,(現在仍有不少企業如此運作)。
但如今的商業邏輯早已翻轉:
變成「先創造流量 → 再銷售 → 再收款 → 最後才生產」。
以亞馬遜(Amazon)為例,它讓商家先上架產品頁面、觀察市場反應,再依據訂單數量決定是否投入量產。這種「以數據為先、以需求導向生產」的思維,徹底改變了包裝的角色。
包裝不再只是保護產品的工具,而是參與「流量創造」與「品牌互動」的關鍵節點。
一個吸睛的包裝縮圖,往往比價格更能吸引點擊;一個好開、好退的包裝體驗,更能提升顧客留存率。
亞馬遜同時推出了 Frustration-Free Packaging(無挫折包裝) 計畫,要求品牌從「顧客開箱體驗」出發,減少過度包裝、去除難拆的塑膠綁帶與過多緩衝材料。這不僅降低物流與退貨成本,也讓消費者在開箱的第一瞬間就感受到便利與環保的品牌價值。
這正是AIoT時代的包裝核心——透過設計與數據的結合,創造出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「智慧連結」。
我常說,AIoT時代的包裝,是「從物流思維走向流量思維」。
誰能讓包裝在虛實之間產生連結價值,誰就能在新商業模式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藍海。
結語:
當流量變成新的生產線,包裝也成為品牌的第一觸點。懂得轉念的人,才能看見包裝背後的新價值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