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來越嚴格的塑膠包裝
在以馬鈴薯/洋蔥/地瓜/芋頭..為主食的國家,零售端常見的包裝型態為袋裝。目前主要原料來源有三種:
1,100%新料聚乙烯(PE)
成本低、加工成熟,但環境壓力大。
2,PCR PE(30%)+ 新料PE(70%)
符合循環再利用趨勢,部分減碳,但機械性質可能稍弱。
3,PLA 或 PHA 生物可降解材料
在工業堆肥條件下可分解,但多數情況下缺乏適合的回收/堆肥設施。
國際規範趨勢
雖然 INC 5.2(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第二階段)尚未達成共識,但業界普遍推估各國會暫時以 歐盟 PPWD(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, 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指令) 為參考基準。其重點如下:
一,減量要求:
1,包裝體積 ≤ 產品體積的 50%
2,包材重量 ≤ 產品重量的 30%
3,鼓勵重複使用與裝填再利用
二,回收目標:
2030 年前,90%以上包裝可回收
三,再生料比例:
2030 年前,一次性包裝需含有 25%~35% 回收料
對產業的影響:
*成本上升:PCR 或生物基材料價格高於新料,且需符合回收設計。
*通路挑戰:零售商與物流端須同步調整,確保回收體系暢通。
*國際差異:INC 持續談判中,規範只會越來越嚴苛,各國標準未必完全一致,對跨國供應鏈是一大挑戰。
*商業模式轉變:未來勢必需要更多「可重複使用的系統」(refill, reuse) 或「區域循環供應鏈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