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上漲背後的包裝
從Pizza漲價,看見包裝成本的無聲壓力》
近一年來,美國多類餐點價格節節上升。根據Datassential的報告,2023年第4季到2024年第4季之間,餐廳餐點中位價格中,Pizza上漲了12%、雞肉餐點上漲11%、熱三明治上漲9%。表面上看是食材價格上漲,但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被忽略的成本推手——包裝材料。

當我們看到Pizza漲12%,不只是餅皮、起司、肉類原料貴了。外帶用的紙盒、內襯、貼紙與外送包裝,每一層都牽動了成本。包材雖小,但每一筆累加起來,就會成為企業營運的隱形負擔。

1. 原物料波動大:
紙漿、塑膠、鋁箔、油墨都與能源、原料市場掛勾。一旦油價、紙價上升,整條包裝供應鏈馬上感受到壓力。
2. 外帶外送需求大:
後疫情時代,消費者偏好外帶、外送。這些食物都需要個別的「功能性包裝」,如防油、保溫、耐摔。包材不只要好看,還要好用,這就提高了單價。
3. 環保趨勢成本轉嫁:
使用可降解材料、印上永續認證標誌、改用再生紙,雖然是好事,但初期的包材單價往往比傳統高,企業若沒有規模,難以吸收這些新成本。

1. 重新檢視包裝設計:
是否能在不影響功能與外觀的前提下,減少用料、簡化結構、壓縮尺寸?
2. 打造可講故事的綠色包裝:
把「環保」變成一種行銷語言,而非成本。讓顧客為理念與價值買單,而不只為餐點買單。
3. 與包裝供應商合作開發替代方案:
例如:再生牛皮紙、模塑纖維(Moulded Pulp)、單一材質塑膠包裝等,都是可以逐步取代傳統高碳包材的方向。

> 餐點價格的上漲,不只是餐廳廚房的問題,也是包裝設計與供應鏈策略的縮影。
在這場「無聲的漲價潮」中,誰能看懂包材的隱藏壓力,誰就有能力提前調整、避開風險,甚至找到創新的利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