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哀的循環杯低使用率

國慶假日到公園市集走走,發現所有飲料攤位都沒有使用循環杯,問問他們為什麼…………
包裝商學院22|循環杯的困境:理想與現實的落差
近年來,從台北、首爾到倫敦,循環杯制度蔚為風潮。台灣也不例外,政府自2022年推動飲料業者導入循環杯、鼓勵自帶杯,但根據環保署最新數據,全台便利商店與速食通路約1,763間門市提供借用服務,只佔整體12%;實際重複使用率仍不足一成。換句話說,多數循環杯仍停留在「被設計出來」,卻沒「被真正使用」。
一、數據說明了什麼
截至2024年,台灣市場約有19.8萬個循環杯投入使用,自帶杯行為雖達1.6億次,但仍以個人行動為主。調查顯示,超過60%的消費者因衛生疑慮拒絕使用公共循環杯;另有42.8%表示「自己有杯子,不想借用別人的」。在美國與歐洲的試點中,回收率差距極大:加州僅約51%,而英國經良好誘因設計則高達43%,葡萄牙里斯本甚至突破85%。這些數字提醒我們:制度的設計力,決定了循環的成效。
二、運作落差的三大根源
1️⃣ 便利性差距:歸還動線不順、收杯點少,使「麻煩感」壓過環保意識。
2️⃣ 衛生信任低:清洗過程不可見,民眾不放心「別人用過的杯」。
3️⃣ 誘因與成本不對稱:押金太低、折扣太小,企業又須付清洗與物流成本,導致動能不足。
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循環經濟目前卡在「理念大於機制」的階段。
三、從困境看見機會
機會一:重新設計便利性
消費者不是反對環保,而是反對麻煩。若能讓借還過程像電子支付般流暢,例如自動感應歸還櫃或App退押金系統,循環杯就會成為一種「服務設計」的新市場。
機會二:打造共享循環平台
目前各品牌各自為政,缺乏標準化。若能整合杯型、清洗規格與物流路線,建立「多品牌共用循環平台」,將讓產業鏈形成真正的ESG聯盟。
機會三:碳足跡與數據化商機
導入RFID或條碼追蹤,可將每次重複使用轉化為可計算的減碳成果。這讓包裝產業從「製造」轉型為「提供量化永續報告」的服務者。
四、面對現實的三大挑戰
挑戰一:系統成本高
若清洗與運輸流程效率不足,整體碳排甚至可能高於一次性包裝。
挑戰二:信任感缺口
未來的包裝應強化「心理安全設計」,例如透明杯身、清洗時間標籤、或App顯示清潔紀錄。
挑戰三:政策與企業步調不一
政策若缺乏獎勵與回饋機制,企業將難以持續投入。必須從「政策推動」轉為「市場拉動」。
五、結語:從口號到行動
循環杯不是失敗的產品,而是制度尚未成熟的商業模型。真正的循環經濟,不在於「杯子能不能重複用」,而在於「整個系統是否值得被重複運作」。
當包裝業者能把設計的觸角從「材料」延伸到「行為」與「體驗」,循環經濟就不再是政策任務,而是下一波商業競爭的起點。
返回頂端

Thank You

您的訊息已發送,我們會盡速處理。